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教育研究不能缺失科学精神

2013-09-16

教育研究不能缺失科学精神
  我们的选题脱离“真问题”,我们的成果少有“规律性”,我们的证据缺乏“大数据”,我们的研究缺少“过程性”。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研究缺少的就是科学性。教育科研重在科学,特别是科学的精神。
  我教过20年中学语文,当过11年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和2年教学研究室的书记,自称是“泥腿子专家”。在我30多年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过程中,管理过数以千计的市级、省级、国家级规划课题,指导过数以万计的教师“个人课题”,编辑和评审过许许多多各级各类的教育论文。应该说,现在的教育研究轰轰烈烈,研究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我总觉得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少了一点什么。今天,我看了两篇关于国外研究成果的报道,深为他们长期而又深入地寻找、探索、发现、揭示客观规律的精神所感动,我忽然觉得,我们的教育研究可能普遍存在着科学精神缺失的危机。
  这两篇关于科研成果的报道分别引自美国的杂志和报纸,一篇是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另一篇是美国《医学日报》发表的科研报道,两篇研究成果观点鲜明,证据充足,方法可靠,令人信服。对照我们的教育研究,我们发现这两项科研成果具有4个与我们的教育研究迥乎不同的特点:一是问题性的选题,二是规律性的探索,三是大样本的数据,四是长期性的跟踪,而这些恰恰是我国教育研究普遍缺乏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要有问题性的选题。“‘7岁看老’有道理”是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的论文的研究结论,说的是位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发现,7岁儿童的数学与阅读能力和其数十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一个人的成长究竟哪一个阶段最为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但就是没有人去深入研究,找到支撑依据。“‘满月’体重决定智商”则是美国《医学日报》报道的研究成果,说的是澳大利亚学者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幼儿最初一个月的身体生长和智力提升有着正相关关系。而我们通常习惯于研究遗传基因,也有人研究后天的教育对于儿童智商的影响,就是没有人去探索身体生长和智商高低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育研究,选题常常是“跟风”选题,跟着时髦走,没有问题性;跟着感觉走,缺乏科学性。
  科学研究要有规律性的探索。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寻找、发现、揭示客观规律是科学的本质要求,教育科学也是一样。什么能力是人生最需要的、能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什么阶段培养效果最佳?爱丁堡大学研究者研究证实,儿童时具备较高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的参与者最终在成年后收入较高、住房更好,并且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7岁前的相关教育十分重要,不能等闲视之。另外,人的智商非常重要,但是,智商高低决定因素是什么?除却遗传基因之外,与人的生理因素有没有关系?澳大利亚学者的研究,让我们知道如果孩子在其出生的第一个月里体重增加40%以上,那他将来的智商水平可能更高。而体重只增加15%以下的婴儿,将来可能在语言能力方面较差。教育研究需要研究和揭示客观规律,然而,我们研究的常常是浅层的经验,是个案的特性,是事务性工作,因而缺乏理性的提升和规律性探讨。
  科学研究需要大样本的数据。“‘7岁看老’有道理”的研究者跟踪了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1.7万人。数据显示,7岁儿童的阅读水平每提升一个档次,42岁时的收入就会有7750美元的增长。1.7万个数据样本体现了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让人不得不信。“‘满月’体重决定智商”的研究者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人口卫生学院的利萨·史密琴斯博士,对1.38万名足月分娩的婴儿进行了追踪调查,记录了他们的生长状况,并在他们6岁时进行了智商测试。1.38万个数据样本让我们不容置疑,笃信不疑。而我们现在过分崇拜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即使有一些调查研究,也是简抽数据、局部数据、片面数据,而不是全面数据、完整数据、系统数据。特别是在认真精神和诚信意识相对缺失的当下,“大数据”的意义更加重大。
  科学研究需要长期性的跟踪。一项研究最起码需要一个完整的周期,最好还能有一个周期加以验证。因此,许多研究不是短线研究,而是长线研究,而这就需要研究者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7岁看老’有道理”的研究经历了50多年,跟踪了1.7万多个实验对象。“‘满月’体重决定智商”也用了6年时间,跟踪了1.8万多个研究对象。因而,结论的可靠性源于跟踪的长期性。而我们的教育研究常常是根据“五年规划”决定研究时间,而不是根据研究需要决定时间长短,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跟踪的研究无人问津,除却我们缺少机制的保障以外,还缺少长时间坐“冷板凳”的吃苦精神和甘于寂寞的勇气。我们的研究者可能比较喜欢急功近利,喜欢立竿见影。
  对照两则国外研究成果的报道,我看到了我们的教育研究的缺失:我们的选题脱离“真问题”,我们的成果少有“规律性”,我们的证据缺乏“大数据”,我们的研究缺少“过程性”。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研究缺少的就是科学性。教育科研重在“科学”,特别是科学的精神。■刘永和(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