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内蒙古

鄂尔多斯:厚植人才沃土 冲刺科创高地

2023-03-17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三月日暖,高原大地万物萌动、阳和启蛰。鄂尔多斯已经整装出发,远赴西子湖畔、钱塘江边,走进清华、北大,从西北一隅到东部沿海,从“引资”发达地区到“引智”一流高校,鄂尔多斯马不停蹄,施良策、争良机、抢良才,全面向全国一流人才科创高地冲刺。

  鄂尔多斯深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系统搭建“一心两城一院八基地”平台体系,创新实施政策迭代升级、筑巢强基、科创能级跃升、创新主体驱动、人才生态提质“五大工程”,全面再塑鄂尔多斯人才集聚、创新策源、产业迭代和科创生态新优势,为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功迈入“万亿俱乐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当科创“引力”全面释放,人才“动力”持久积蓄,一张“近者悦远者来”的金质名片正在铸就。

  政策链迭代 打造“能量”满满的暖城

  2022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2.1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79.1亿元,总量和贡献率均居全自治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237亿元;全市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21项,黄河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先进电解水制氢系统等一揽子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成果转化。在鄂尔多斯,人才和科创已然成为“拉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鄂尔多斯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党中央和自治区的一揽子“统考卷”细化成推动地方发展的“必答题”,非人才不能为也,非科创不能成也。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不止一次强调:“当前鄂尔多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珍惜人才。”

  鄂尔多斯作为西北内陆城市,靠什么来“黏连”人才、科技,为走好“赶考”之路保驾护航?因政策链持续迭代升级而“优倍加”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正是答案之一。

  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主动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强化政策供给,重磅出台《鄂尔多斯市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方案》,力推“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30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制定13项配套政策,建立财政科技投入逐年递增15%机制。鄂尔多斯举全市之力促进人才和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全要素构筑“人才集聚之城、产教融合之城、创新活力之城”,全力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铺设“软轨道”。

  同时,鄂尔多斯在自治区率先推出“揭榜领题”机制,以深圳为“参照”,围绕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精准查找自身短板弱项,研究制定《“揭榜领题、对标创建”工作行动方案》,配套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励补助办法》《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清零”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助力科技实力、人才活力如“活泉”奔涌。

  栽好梧桐树,只待凤凰来。鄂尔多斯市全力做好育才、用才、留才、爱才的人才下半篇文章,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从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奖补资金等方面,对新引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设立专家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户口迁移、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 “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在文旅、交通、医疗保健等领域推出15项便捷服务。

  如今,鄂尔多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正在成为广大人才建功立业、实现梦想的丰厚沃土。

  产业链带动 打造“能士”济济的暖城

  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以一市之力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全面彰显国家能源基地的“温暖担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能力迭代提升,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1%。煤的产业链在煤发电行业绿色化、煤制气行业规模化、煤制油行业现代化的“升级程序”中持续延伸、补空,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制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陆续投产,已形成现代煤化工产能1925万吨,实现了“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华丽转身;全自治区首片大尺寸光伏组件、首套现代化氢燃料电池电堆下线,首家绿电制氢加氢储氢一体化项目建成投用,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开工,从传统产业到新赛道,鄂尔多斯摁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一批产业、技术、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不可能到可能的精彩蝶变。

  鄂尔多斯市拥有令人羡慕的“乌金”资源,是天赐之本,但改写资源的利用历史,才是恒久之策。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首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追“风”逐“光”的鄂尔多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为要,抢抓“双碳”窗口期,坚持“双招双引”,在产业链上“编程”科创+人才的“代码”,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推进产业集群培育行动,重点打造18条产业链,加快建设零碳先行区和北疆绿氢城;启动建设“一心两园八基地”,大力引进国家科研项目、国家创新团队,“一事一议”招引顶尖人才、团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打造头部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套的科技创新企业群;出台高新区提质进位三年行动方案,面向产业、支撑发展的“研发—孵化—产业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招一式,尽显人才的含“精”量、科创的含“新”量。科技创新实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载体、科技创新合作等关键“步骤”都实现了“加速”前行。已有两院院士、“**计划”专家、“**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97人,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科技领军人才10名、高技能人才5785名,专利授权量增长20%。

  随着厚积薄发的科创、人才“营运”能力持续释放,鄂尔多斯的“人才盆景”正在转为“人才森林”,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入选“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创新链释放 打造“能级”跃升的暖城

  率先建成零碳产业园,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零碳产业园模式出口海外,成为全球绿色工业体系新范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碳中和研究院,建设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发展百舸争流,唯奋楫者先,唯创新者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中,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提前起步、勇立潮头,紧扣“一产重塑、二产升级、三产重构”的思路,围绕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定位再布局,适时擘画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建设“四个国家典范”、打造“四个全国一流”的路线图,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鄂尔多斯工业,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这一巨幅蓝图,必须有科技和人才的“画龙点睛”。

  鄂尔多斯持续推动科技的“孵化器”、人才的“蓄水池”扩容提质,推动人才“留量”转化为科创“存量”,创新“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5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集聚1000名以上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紧缺人才、1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超过35%。

  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80个以上。到2025年,力争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所有旗区科技创新投入平均达到10亿元,市本级科技创新投入超过100亿元,企业高新产业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届时,仅零碳产业园便可实现百亿千瓦时绿电供给消纳、年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创造10万个科技人才岗位、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鸾翔凤集,逐梦高原。鄂尔多斯正以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为“双子座”,以最强政策、最强产业、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大诚意,吸引人才、聚揽人才、成就人才,扩大科创平台、提升科创能力、转化科创成果,铸就全国一流人才科创高地的美好未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