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高校经验

【瞭望】法国智库提出人才评价新倡议

大国人才 2023-06-14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在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快建立健全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热切期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动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为适应国际科研范式变革和本国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探索,法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22年10月,作为直接受法国总统保护的决策咨询机构和最具权威性的智库机构,法兰西科学院下设的“科技评价与开放科学委员会”专门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如何在新时期对科研人员开展更加客观、分类和透明的评价工作提出建议。解读其在人才评价方面的新动向,可为我国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与制度提供启示与借鉴。

法兰西科学院提出的人才评价新倡议

  1、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

  科学、理性看待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不简单以论文数量作为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依据,不盲目或过于看重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研究人员论文产出时,倡导优先使用定性评价,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其中,代表作的数量可根据科研人员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灵活调整,最少5篇,最多不超过10篇。为便于评审专家理解代表作的内容,允许研究人员就每一篇代表作的新颖性、主要内容等做简要说明。

  2、按需拓展评价维度

  根据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参与项目类型等不同,选定评价维度,可选维度包括:通过项目研究,培养和培训青年人才的数量;研究成果转化效益,包括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创办初创企业数量、签订工业合作协定数量等;团队领导力与项目管理能力;与其他学科领域和机构科研人员协作的能力;研究成果的社会/国际影响力,例如是否助推了新学科的出现;科研成果产出的开放与共享程度;参加国际会议,尤其是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互动的情况(该指标对于推介研究成果、发起未来国际合作等至关重要)。

  3、探索使用同质化的国际评价标准

  在充分考量不同国家科研文化、科技体制和学科差异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评价标准,旨在客观公正地考量科研人员已取得科研成果的国际水准和影响力。

  4、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产出的评价制度

  对科研人员及其研究团队开展客观和深入的评价时,应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官僚主义,简化评价的流程与材料,并尽可能地给予研究人员更多填报评审材料的自由;

  二是评价规则应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达,不得出现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评价术语;

  三是合理组建评审团队,根据实际需要一次性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评价次数,避免对同一问题、同一人员组织多次评价。过多的评价活动是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5、鼓励对团队合作成员采用非统一、非常规的评价标准

  评价团队合作时,考虑到研究团队成员组成和技能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允许对同一团队成员采用个性化、定制化和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技能都应该在评价中予以体现和认可。

  6、提高科技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在不涉及科研安全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身居重要岗位的研究人员、青年研究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开展绩效评价时,鼓励采用社会听证会的方式,免费全程向社会公众开放。此外,对于涉及重大研究问题的项目评审,不得单一采用查阅被评价人员及其所在机构提供的纸质材料的方式开展项目评审工作,必须根据评审工作需要安排实地评价。

  7、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建专家评审团

  组织专家评审团成员遴选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必须确保每一名评审专家均与被评价研究人员及其团队成员没有利益冲突和项目合作关系。

  二是必须吸纳一定比例的国际评审专家,以提升评审团队的国际视野,避免出现部门、学科利益之争。

  8、建立科技人才评价答复制度

  如若被评价的科研人员及其研究团队对专家评审团起草的评价报告中的结论或关键内容存有异议,专家评审团需基于实事求是和负责任的原则,就被评价科研人员的合理诉求、提出的疑问等做出必要的答复和进一步的解释,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报告的可信度和严谨度。

思考与启示

  1、建立健全与国际相接轨的评价机制与标准

  制定什么样的评价机制与标准是发挥好科技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议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进一步突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减少评估次数,避免多次和重复评价,适当延长人才评价的间隔周期,简化评审流程与材料;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的规范与标准,坚持分类评价,加快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在不涉及科研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各类人才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及公众参与度,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加快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激活各类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废除“一把尺子量到底”和“一刀切”的评价制度,加快建立并推行分类评价体系。建议科技主管部门进一步下放科技人才评价自主权,允许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根据人才岗位、职称、职责分工和学科领域的差异性,自主拓宽人才评价维度,探索试行个性化、非常规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旨在淡化“数数”式量化指标,推行负责任的定性评价。

  3、优化完善评审专家遴选与推选机制

  评审专家的水平与构成是影响科技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在组织开展基金项目评选和人才评价时,建议各类型科研基金资助机构、用人单位等不断优化评审专家库的组成及分布结构,坚持国际视野,鼓励开展国际同行评议,按需吸纳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国际评审专家加入评审队伍;探索试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和随机抽取制度,着力破除“圈子文化”和“打招呼”现象。

  作者简介

  ➣方晓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助理研究员;

  ➣董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君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助理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