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学术体检服务-人才评价
首页 > 专题相关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李志民:以人才专委会成立为起点 开展全中国全球引进人才研究与实践新时代
人才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乎人民福祉。我们希望以人才专委会成立为起点,以此开展全中国全球引进人才研究与实践新时代。

  12月22日至2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相关部门、全国高校等单位二百余人参会。

  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23日的论坛上做精彩报告,详细讲解了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将如开展工作服务高校人才工作。

  以下是报告全文: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首先我感谢总会领导的信任,特别是张双鼓常务副会长亲自到会。感谢我们国际司的支持,许涛司长专门委托剑青同志做了一个很好的讲话,我们也要按照国际司的要求,做好我们的工作。感谢晓春副主任代表兄弟单位亲自到场.特别要感谢我们100多所大学,我们的会员代表能够支持成立人才专业发展会,这是我们办好这个委员会的基础,当然特别感谢北京工业大学给这次大会做了精心的准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筹备组工作人员也付出了辛勤努力,感谢总会的信任、也感谢大家的支持,推选我出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我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我们知道今年高等教育界最热的就是双一流建设。伴随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和深入开展,教育部党组近期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指导意见,对于人才建设也提出了高精尖缺这样更高的要求,这些从历史任何一个维度来看,从大到国家与国家、小到学校与学校,国家的竞争、学校的比赛,最终要落实到优秀人才的遴选、使用上。从国际上看,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美国实际上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比如针对他们极缺的工程人才推出了OPT机制,给予他们所紧缺专业毕业生3年找工作时间,推进全球创业创新竞争等。美国对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些领域方面的人才更加重视。美国国土安全部在2012年的时候出台政策,用于吸引和保留外国人才,将用于这些专业学科学士、博士、硕士学位学生签证持有人,毕业后实习期延长17个月。从用人角度来讲,2014年11月,当时的总统奥巴马讲话中提到,像推特、脸书这样的公司可以通过向毕业生提供培训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美国继续工作29个月的时间。所以说美国在卡紧其他签证的时候对这一类的专业反而有继续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的做法。从美国国家发展历史过程上看,他们从早期重视人文教育,到有意识引进劳动力——农业人才、科学人才、技能人才,到建立大平台、引进开发高科技人才和类似专业的人才,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可行的办法。反映了人才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人才与产业需求相融合、人才和使用条件相结合、平台的建设和人才成长相结合、人才的使用相结合这些措施。从我们国内来看,我们国家发展进入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我们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方面,都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人才发展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国际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人才评价手段单一,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有效手段,海外人才的渠道和视野不够宽广,人才服务配套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人才在国内还不是有序的流动等。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制约了人才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实施效果,因此组织高校优势人员,整合相关研究资源,打造一支专业的研究对于,与高校人才现实需求相结合,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都十分必要。

  具体到我们高校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及出发点,源于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定位、思考和怎样建设好大学的实践探索,尤其是放在当下国家推进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更是如此。对于我们双一流高校来说,建设的目标是拥有众多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参照系是国际先进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路径是国家战略和国际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人才;核心是提升学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以便全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双一流高校如此,期盼动态调整,他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名单其他高校更是如此。

  我们这一次双一流建设,国家的政策明确规定是动态调整。跟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实施、同步规划,这一次我们大家都知道是“36+6+95”,是在原来211、985——112所学校的基础上增加了25所,这25所学校的学科水平都是我们国家特色学科,比如说我们的中医、艺术,也包括特色专业学科,比如说农业、冶金、气象等等25所学校增加的。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技术比较弱的情况下,我们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这是工程建设思路,大家理解双一流一定要从国家战略来理解。我们是在高等教育比较弱的情况下,通过211、985的建设,使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相对发展好一些,我们在筑高原。这一次双一流建设是希望在高原上筑高峰,从我们建设思路上来看,我们可能到若干年后,我们现在研究力量比较强的大学都可以参与,因为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这一次在211、985的基础上增加了25所,我估计第二期至少还会增加到150所,因为我们国家建设双一流主要是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以说参与的学校会越来越多,才能使我们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个目标,国家建设双一流绝不仅仅是个别几所学校达到一流水平,要整体把我们国家建成世界学术交流中心,建设我们高等教育强国。

  新成立的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与其他二级学会,咱们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二级分会可能稍有不同,我们几个主要发起单位实际上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和会员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当然其他分会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我们自己的优势是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昨天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我们成立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长期承担全国高校科研成果以及人才的评价评审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了57000多人的高水平的专家库,每年从事数十项国家委托人才评审或者科技评审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源。发起方《神州学人》杂志出版之初就是为了服务我们的留学人员、服务于我们高水平人才,在广大留学人员中有很高的口碑。另一发起方中国教育在线,它创办的目的就以网络服务服务于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近些年广泛参与高校的人才服务与引进工作,同时中国教育在线与美国《科学》等海外学术杂志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100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目前,中国教育在线已经成功为15所高校举办了国际青年学术论坛,海外报名学者超过6000多人,并邀请了其中500多人参加论坛。他们开发了高校招聘管理系统,拥有了近10年的服务经验,系统收入了高校有效职位、需求数据超过30000条,覆盖了800多所学校,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拥有17000多名的海外学者的专家库.在为高校引人服务的同时,还为50多所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职称评审领域提供了专业第三方同行学术评价服务,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才发展分会下一步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正是这些具体工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决定联合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济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总汇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目的就是急国家之所急,服务于国家人才战略,服务于高校更高人才的要求。人才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首先我们将在严格遵守总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与各理事单位沟通,尽快完善分会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让分会工作全面有效运转起来,其次我们将组建学术委员会,联合国内外高校与专家积极推进开展人才评价与人才引进为核心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和会员单位在人才领域提供咨询的意见和建议,承担有关人才发展的研究课题,开展人才大数据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服务于广大用人单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出版一份专业的人才领域学术期刊,以支撑相关的研究工作。

  我们将联合各高校及相关部门,结合高校要求,探索有效的人才评价与引进办法与渠道,服务于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们人才专委会不希望以收会费过日子。我们希望给大家做好服务,增强我们的价值,对大家有用,我们保证会员费的使用决定是用在会员身上,我们早期相关几个单位至少提供办公场地,提供机构的运转费,我们所有的收费用在会员身上。比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会员服务,定期出版人才专报,建设信息平台,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资源共享,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专项工作,同时组织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交流和研讨活动。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增加和提高海外引才数量、质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发展,我们继续扩大我们的专家库,并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大家提供第三方人才评价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进行画像,准确进行人才评价。我们将继续扩张和延展海外的各种渠道,开展与国外、境外地区各项人才交流活动,建立各方共享海外人才服务站。总之,我们希望人才分会未来主要做两件事,第一建好人才研究工作,为国家决策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第二搭建好交流平台,探索人才评价的方式与引进渠道,做好高校人才的服务工作,为大家省时间,为学校省经费。

  那么人才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乎人民福祉。我们希望以人才专委会成立为起点,以此开展全中国全球引进人才研究与实践新时代。专委会每一位成员单位都应该树立起崇高的历史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踏上新的征途,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感谢总会的信任,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