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学术体检服务-人才评价
首页 > 热点评说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探寻建设教育强国、躬耕三尺讲台的力量之源

  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批批政治坚定、情怀深厚、学识扎实、视野开阔的名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今天,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数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强国战略赋予教育事业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呼唤着更多人民教育家接续涌现、薪火相传。

  如何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育家?这有赖于个人志向、本领、素养的提升,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更需要在教与学的点滴实践中夯实为师者的精神之基。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三位年轻教师,分别与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世家代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展开对话,探讨如何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深厚的专业素养,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躬耕教坛,一步步实现梦想,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大先生。

  以扎实学识,育栋梁之才

  ■华中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青年教师高航:

  马老师您好,作为您曾经的博士研究生,我读过您的多部著作,听过您的多次讲课,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历史学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高度自觉。

  今天,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很想请您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如何弘文励教、立德树人,开拓同学们的思路和视野,将他们培养成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部分人认为历史学对于国家似乎没有自然科学那么重要。您觉得,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如何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呢?

  ■华中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负责人、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

  你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中国史教师团队是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而黄大年精神的核心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我们不但要自己心系祖国,同时要培养出一大批拥有至诚报国之心的优秀学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像黄大年那样,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有”好老师,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我们团队中的老一辈学者,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等,都是如此做的。我记得很清楚,当初我和朱英老师考上章先生的硕士生后,他亲手为我们书写了楚图南先生给戴震纪念馆的题词:“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他还手抄了明代钱福的《明日歌》赠送我们,要我们一定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千万别蹉跎了大好青春年华。这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使我们很快走上潜心治学的道路,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具体到如何开拓同学们的思路和视野,我觉得老师的讲授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今天的史学研究越来越精细化,这是个大趋势,但是也应当保持宏观视野和全局观念,要引领同学们多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书籍,多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而非局限于史学一隅。当同学们的理论素养得以提升之后,视野会更加开阔,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转变,历史便不再只是发生在过去的故事,而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素养,成为推动他们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植根于绵延不绝的华夏历史文明。

  历史学科虽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建设,但是它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历史的借鉴。如我们正在从事的商会史研究和博览会史研究,对于新时期的商会发展和博览会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单就这个例子便可看出,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同样能够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始终坚持践行黄大年精神,胸怀天下,潜心治学,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贡献力量,真正形成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当发扬“参与史学”的精神,像黄大年那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目前我们团队成员中先后有四人加入“银龄计划”,积极参加支教、帮扶工作,将黄大年精神播撒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以信念与爱,传育人薪火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马伟男:

  我不是您教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之一。4年前,我带着满腔热血和激情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踏上工作岗位。然而工作几周后,感觉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总有处理不完的小事、琐事:教研活动、微课制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矛盾处理……这让我应接不暇,毫无成就感可言。为此,我一度很迷茫,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走从教这条路。

  在一次交流分享会上,您的话震动了我。您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高等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老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交流结束后,您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原来,您的外公、父母、爱人都是教师。成长道路上,您也有过类似的迷茫,是真情育人的理想与奉献社会的信念之光照亮了您的人生之路。我被深深感动了:您家三代人就像一支支红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努力温暖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从此,我教书育人的志向变得坚定起来。

  您在职业院校任教近20年,硕果累累,同时作为四川宋瓷博物馆社会教育导师,经常去一线调研、交流。我想请教您:怎样才能在各种纷扰和诱惑面前不改初心,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价值与乐趣?

  ■全国首批教育世家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谭娟:

  谢谢你对我的认可!年轻教师勤奋好学,知识面宽,我十分欣慰,也要多多向你们学习。

  回想起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从教经历,虽然所处时代不同,教育岗位亦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定位,就是牢牢树立服务教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心爱护学生,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感知敏锐,只要因材施教,一般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希望他们做学问不掺杂一点水分。当然,生活中,我乐意与他们交朋友,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惑基础上开展教学。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教师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夏老的话被我们三代人写在笔记本扉页上,作为一种精神的传承。我外祖父杨和蕴为教育献出一生,最后病倒在课堂上,1980年5月,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世长辞,时年46岁。噩耗传出,人们自发地排起长队为他送行,这一幕让人终生难忘。可以说,真情育人者,必被历史铭记。

  追溯我们这个教育世家的渊源,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恩德。外祖父从小家境贫寒,新中国成立后,才靠人民助学金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57年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被西南师范大学录取,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毕业后,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

  薪火相传,立德授艺。我的父亲谭体泮从教35年,担任高中、初中班主任达30年。前不久,父亲写了一首小诗《岁月如歌》,为自己半生的教育事业做了一个总结:“育李培桃卅五年,人才辈出百花鲜。三斤奖状曾经事,漫步诗书益寿延。”

  我的丈夫同样出生在教育之家,200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工作,2017年12月被单位选派到当时的深度贫困乡镇——凉山州雷波县回龙场乡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三年。看到选派名单时,我还担心他会不会有情绪,但他表现得很是坚定:“当年,外祖父靠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现在我能参与到脱贫攻坚的国家大事中,是一种幸运。”后来,他工作表现突出,还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2018年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

  教育报国、奉献社会,是我们三代从教者的不变信念。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想对年轻教师说,到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吧!关爱学生,回报祖国,幸甚;真情育人,奉献社会,乐哉!

  以数学之理,启人生之道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数学”教学团队青年教师马研生:

  早上好!高老师。每天早上7点半,我都能看到您早已坐在办公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杯咖啡、一副眼镜、几支粉笔,见证着您数十年来躬耕讲坛的每一天。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我看到,您正在为“人文数学”这门课程备课。常常有学生感到好奇,问起这门课程的名称含义。我该怎样为他们正确解读和介绍这门课程,并把课程目标讲清楚,赢得学生的认可呢?

  此外,我听很多学生说过,听您的课有一种轻松愉悦而收获满满的感觉。我深感,数学本身是有趣的而非枯燥的,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明理”的数学,而不只是“解题”的数学;应该突出数学的人文性,通过讲数学的“理”,让学生悟出人生的“道”。可是,知易行难,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数学,让数学成为有温度的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呢?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高夯:

  “人文数学”这门课我已经讲了整整十年。当年,我发现一些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甚至对数学有些恐惧与排斥。为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开发一门适合人文学科学生学习且能培养其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的课程。于是,经过数年摸索与打磨,逐渐形成了“人文数学”课程。人文数学与文科数学看似一字之差,但不是简单的名称修改,也不是专业数学知识的压缩,而是突出数学课程的人文性。

  说到课程目标的讲解,的确很重要。学生理解好课程目标,有利于主动去学习与掌握这门课程。今天的大学生,是具有很强专业能力与很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综合素质就包括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艺术鉴赏力。人文数学的课程目标是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增强他们“有根据说话”的习惯和“有逻辑表达”的能力。我们期待,学了这门课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做到“不乱说”与“说不乱”。“不乱说”就是思考、发言有理有据,“说不乱”就是沟通交流有逻辑有层次。

  我把每次上课当成和学生“聊天”,并且用“起承转合”四部曲去聊天,即“由问题引起,承之以数学,转到思想方法,与人文社会专业知识融合”。我经常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问题,如,“现实世界中有没有直线”,承接到要讨论的数学问题“平直与弯曲”。这些看似简单、似会而非会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陌生不恐惧,更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引发深入思考。教师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的引导者、激发者。我时常会问:“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数学应该是有温度的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你这话说得很好,我们的“人文数学”课就是要为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懈努力。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