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引才政策 >  天津

天津如何推动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今日中国 2019-11-29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截至今年10月,天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落户21.1万人,人才引进数量创历史新高、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也大大提高。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眼下,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天津来说,越来越意识到以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去年5月16日,天津市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重磅发布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为其高质量发展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政策一出,天津落户申请异常火爆。据悉,首日便有超过30万人咨询天津落户相关信息,七天里咨询人数近百万。截至今年10月,天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落户21.1万人,人才引进数量创历史新高、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也大大提高。

  1、“海河英才”计划亮点

  除了放宽落户条件外,“海河英才”计划有哪些亮点呢?我们不妨逐一看看。首先,该人才政策明确了“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具体来看有三大突出特点:1是覆盖面广。认定标准分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4个大部分75个小类人群,囊括了科技、文学、医学、金融、文艺、教育、影视、体育等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其中,“顶尖人才”指的是,诺奖、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津主持国家级研发平台,采取“一人一策”方式给予科研和生活奖励资助。在津长期工作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和最高200万元奖励资助。对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资助;对高端人才最高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

  2是聚焦高端。认定标准从“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需求出发,涵盖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产业急需的优秀人才,具体列明了人才称号、人才项目人选、奖励项目名次、任职经历等。

  3是梯次递进。认定标准从顶尖人才到青年人才,兼顾紧缺急需人才和后备培养人才,特别是将博士、博士后等青年基础人才纳入,必将优化人才结构,构筑合理的人才成长梯队。

  同时,“海河英才计划”与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相似的是,都很注重人才的生活服务保障。比如,在住房上,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购买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购;在随迁家属保障上,实施以家庭为单元的“保姆式”服务,从就医、就业、入园入学等多方面予以支持。此外,大幅度放宽落户门槛也是“海河英才计划”的一大特点。本科生40岁以下,硕士45岁以下,博士不受年龄限制,都可以直接落户;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只要企业家认可,政府照单全收,办理落户。

  “‘海河英才’计划与以往的人才政策相比,体现出政策落地更快、企业引才自主权更‘实’和人才来津顾虑更少等特点。”天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新引进的人才都与天津市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的人才占比约19%。人才引进的模式也由过去单纯引进一个人才,转变为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个团队、促进一个产业的方式,以形成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对此,天津媒体评论到,天津在吸纳人才方面放宽了准入条件,更在乎人才的质量,更看重他们在本职岗位、所在领域中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创意、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的急需型人才,正是天津为取得高质量发展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必要的人才。

  2、发展智能科技等产业

  就在“海河英才“计划公布的同一天,《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政策》)也同步实施。不难看出,天津为形成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局面的决心。《政策》提出,聚焦智能终端产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智能化应用等智能科技重点领域,加大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软产业”的支持力度,壮大智能科技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明确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以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链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环节为导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智能机器人、智能软硬件等新兴产业培育,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根据规划,到2025年,天津智能科技产业总体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方阵,部分领域全球领先,产业水平步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科技产业新高地,为跻身全球一流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事实上,天津发力智能科技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比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近9%,集聚了中科曙光(603019,股吧)、天津飞腾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撑服务能力提升,滨海工业云平台被工信部列为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卓朗科技云成为全国领先的制造业信息技术开发和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在制度创新方面,天津也走到了全国前列。早在2017年,天津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天津市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智能传感、脑机协同、生物特征识别、语义音视频分析识别、智能网联车5项细分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开展智能制造、智能网联车2个应用示范,强化3大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当然,更重要的是,天津已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据悉,天津目前与智能科技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已有航天科工八三五八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285家,其中国家级19家,市级266家。据《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显示,在全国274个城市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天津位列第四位。

  除了智能科技产业外,去年11月天津还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四个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针对上述四大重点产业,天津将加大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制药研发转化基地;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将天津市打造成北方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重点领域新材料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3、“抢民企总部”

  在人才政策及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后,天津又把目光瞄准到了民企总部上。今年3月5日,天津市合作交流办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天津市引进民营企业总部认定奖励办法》(简称《办法》)提出,民营企业在津新设总部,最高可享受六千万元的补助和奖励。

  按照《办法》,天津市民营企业总部是指主要投资者为中国境内的民营500强企业、民营上市公司或民营行业领军企业,在津新投资注册或整体迁入,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实体经济企业优先考虑。

  为什么天津会提出“抢民企总部”呢?首先,为了改变民营经济不活跃的现状。天津民营经济发展不尽人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占比偏低。2018年天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仅为45.5%,不要说与沿海其它发达地区相比,就连与四川、贵州等西部欠发达省份也存在着不小差距;二、逐年下滑趋势明显。天津自2016年民营经济占比达到48%的顶峰后,就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不过,要成功吸引民企总部落户,除了有相关政策支撑外,更关键的是还要优化营商环境。显然,天津“抢民企总部”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倒逼其营商环境的改善。

  而营商环境的改善,实际上又与人才引进息息相关有关,因为人才对营商环境是最敏感的,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扎堆。因此,在笔者看来天津“抢民企总部”还有一个目的——为了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以及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我们在《武汉招才引智,带给重庆哪些方面启示?》一文中指出,武汉倾力打造“第二总部”,为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了重要探索。相比之下,天津“抢民企总部”这招更狠,直接跳过所谓的“第二总部”。未来一旦有部分民企总部高管独立创业,又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培育新的总部企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