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专家观点

朱军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问题与研究展望

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 作者:朱军文 2021-02-02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编者按:教育评价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要建设具有公信力的学术共同体,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细化评价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无疑是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磅文件。政策一出,即刻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的学术讨论亦掀起热潮。教育评价学作为华东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学脉深厚、积淀持久。他们继2020年11月中旬“第四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研讨会”开设“教育评价改革”分论坛之后,又在2020年底的“新年学术沙龙”上再度聚焦评价话题,并邀请教育管理系朱军文教授、张远增副教授就中央这份文件的政策意蕴及其对本领域未来研究的潜在影响进行了专题分享。接下来他们将分别推送两位学者的报告,以飨读者。本期首先带来朱军文教授的报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理论问题与研究展望》。

  作者简介:

  朱军文,男,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育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人才政策、科学计量与科研评价研究。

  报告全文:

  评价问题异常复杂、也尤为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在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两方面都受到评价的误导,始终没有很好的突破。这两方面的困惑既凸显出评价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彰显出进一步学术研究的潜在空间。

  素质教育的问题,是整个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从素质教育发展和评价改革的历程来看,导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一直在改。

  “素质教育喊得热热闹闹,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形象地道出了基础教育领域考试评价改革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高考的竞争激烈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学生的课业与心理负担未见缓解,同时逐渐下移,对初升高、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等学段和环节都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此前教育部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可能是未来落实素质教育的路径,那么在评价导向上,如何兼顾“全面均衡”与“单项冒尖”的矛盾,这是一个问题。

  其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那现行的结果评价问题出现在哪,过程评价中学习行为数据如何标准化,增值评价中如何看待增值,包括学校的增值、学生增值、教师增值或社区及一个地区的教育增值,需要深入思考。此外,在考试及招生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如何解放“考试”,如何探索完善招考分离,如何破除“唯分数论”问题,如何以高考改革倒逼其他学段考试改革。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背景下,协同育人是否需要评价,共同推动素质教育导向的考试改革又该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科研评价改革历程来看,面向高校的科研评价也始终在改。无论是破“五唯”还是破除论文“SCI至上”,都在力图改革科研评价中的不良导向,但现有的科研评价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科学研究活动原有的规律和目标。科学研究要导向的是原始创新,针对基础研究,如何鼓励追求重大原始创新;针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又该如何鼓励追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是科研评价的重要议题。

  另外,不能唯论文并不意味着不看论文,因为科学研究活动的表现形式总是要有载体,就论文这种形式而言,它是学术共同体里面确认优先权的一个通行方式。因此青年学者不能被误导,一定要扎扎实实做研究,专注于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其次是关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是需要重视的,但不能把对教学的忽视简单归结到对科研的重视上面,这也是评价上出了问题,是未来科研评价改革要着力的一个方向。

  此外,就是如何从根本上去除帽子和各种外在标签,以刊评文和以帽评人现象依旧很普遍,以外在标签配置资源极易造成浮躁的科研风气,最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颇深。

  整体而言,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值得我们持续探索。教育评价涉及多重影响要素,其一是历史文化传统,比如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多读一点书;其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普遍把教育当成人力资本投资,多接受教育意味着未来生活更有保障,而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了对教育的依赖;此外,思想观念等很多因素也会涉及到评价问题。总之,教育评价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立足《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未来评价改革的总体部署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体来说,在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方面,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进政府的政绩观。对于学校评价,评价指标对学校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改革学校评价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高等学校都要进行。教师评价方面,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高等学校发展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制度问题,而制度对人的行为又构成了很多约束,最重要的约束就是评价。诸如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还有薪酬制度等,共同构成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因此适当的激励和正确的教师评价导向仍然很重要。学生评价方面,要健全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特别注意的是成绩对学生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具备关键作用,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慢慢变得不自信。在用人评价方面,虽然提出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具体举措的落实还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五大主体,破的是何,立的又是何。我认为,政府层面破的是对评价、对教育发展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学校层面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建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教师层面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研究、潜心教学、潜心育人的制度环境;学生层面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用人方面破的是文凭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人上不以外在标签见长,但也不能全面否定外在标签。落到具体细节,在改进学校评价和学科评估方面,如何体现大学的办学水平,传统上还是用学校的帽子来代替学校的水平,忽视各个学校的学科特色,所以高等教育分类建设在评价领域很值得探究。在教学研究方面,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诸如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技巧本身的研究是有瓶颈的,不能只研究教学技巧,更多的是要把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用研究的思路来教学。在克服“唯论文”方面,破除“唯论文”反对的是不以研究内容见长,而是仅仅为了发表的行为,或是仅仅数论文量的灌水现象,或是造假浮夸的现象。科学研究评价应突出质量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最后在克服“唯帽子”倾向方面,要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不将帽子与物质利益简单挂。其实帽子只是标签的一个代表,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贡献程度实际上是靠同行的口碑,但现在同行口碑也是以同行的帽子为准,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换言之是学术共同体的不合理。

  最后是关于评价改革的几点展望:

  其一是具有公信力的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目前在定量指标的掩盖下,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问题尚不尖锐,持续破除定量指标之后,将很大程度依赖学术共同体进行评价,这一话题值得深入研究。

  其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细化评价方案,如何根据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制定特色化的评价方案,这方面研究还比较欠缺。

  其三是办学行为数据及其评价应用,具体包括办学行为的数据如何采集,采集的数据如何标准化,标准化后又如何运用在评价上,我认为这些问题亟需研究。

  其四是如何过滤第三方大学排名的影响,把排名的年度变化作为办学成绩,显然偏离了方向。

  其五是一流管理队伍建设,成果的质量同行是可以判断出来的,但之后怎么用在人才、基地的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中是一个大问题,这就需要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另外是人才使用、评价和薪酬激励,目前年薪制往往限于新引进人才使用,常规人员的薪酬若与教学工作量简单挂钩,那并没有改变薪酬制度的本质,薪酬制度改革十分复杂,需要系统研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