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大型科学研究装置建造究竟该谁说了算?

2019-05-24 李志民

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演讲后回答研究生提问时再一次表达了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环形对撞机(CEPC)的态度。

  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演讲后回答研究生提问时再一次表达了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环形对撞机(CEPC)的态度。随后,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我主张中国应该建造CEPC的态度没有变。到底是“盛宴已过”,还是“正当其时”?又将中国是否应该建设大型对撞机的争论重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建、怎么建、什么时候建,已经有了好几年的争议,两年多前,我也写过短文参与讨论,现在看来仍不过时。

  自从中国为主的研究团队完成CEPC-SPPC(正负电子对撞机-质子对撞机,简称超大型对撞机)的《初步概念设计报告》后,中国该不该建造超大型对撞机的争论由学界讨论逐步进入公众视野。中国现在是否该建造超大型对撞机?大型科学装置建造谁说了算?

  支持者认为,“中国的对撞机项目是有可能让中国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即高能物理)世界第一”。其理由是,首先,装置水平是世界第一。其次,它的规模巨大,别人很难追上。在这上面,你如果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话,那自然就是世界第一的。

  反对者认为,CEPC-SPPC项目并不是什么创新项目,总体的设计思路借鉴了LHC并加以放大,项目经费也非常大。美国的SSC项目,计划能量为20TeV;意大利,亦即欧洲曾有一个比美国的SSC更大的Eliosatron项目,计划能量更高。高能物理研究所所建议的SPPC的能量为70-100TeV,其实也和Eliosatron的差不多,而后者未经多个国家讨论,即遭遇欧洲的多位高能物理学者的反对而夭折。

  反对者进一步解释说,美国为SSC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争执到了国会,由国会投票而最后否决。对于SSC项目的决策,实为国家主持财政的人员认为这一项目并没有太大的科学价值,且花费巨大,将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能力,因而最终抛弃。当然,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高能物理学者表示坚持反对,认为是大浪费!最后国会采纳了反对一方的意见,投票否决。

  争论的双方甚至举出霍金和丁肇中两位物理界大咖,数学家丘成桐,物理学家何祚庥积极参与其中。

  世界第一很好,很多研究领域都具备争世界第一的条件,而且费用比你大装置少得多,为什么不投到我研究的领域。如果靠投入大科学装置就能成为世界第一的逻辑成立,那么就等于说国际学术地位、科研水平是靠钱买得来的?

  美国人或欧洲人不做,中国人就不应该做的理由也不充分,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岂不是说我们只能跟在美国人或欧洲人后面学步,科学研究难道还有种族之分?

  在中国建设大科学装置是否需要到全国人大会议讨论尚待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制度设计。现阶段至少应该有个科学意义的判断、投入到不同研究领域可能成就的价值比较、投入到不同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判断等等。

  关于科学意义的判断,要由相关部门非常认真地去组织讨论,不能是行政主管部门走走形式。支持的人要说出支持的科学理由,而不是大而煌之的“科学意义巨大”;反对的人也应该说出反对的科学理由,而不是仅仅否定地说“这个研究没有意义,价值不大”,都要以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发表意见。科学发现只有第一,基础研究领域不能跟踪模仿,例如,美国人去年发现了引力波,我们再去研究证明引力波的存在显然不合适。

  科学界的讨论首先要分清是同领域专家的讨论,还是不同领域的专家讨论,如果同行领域的专家都不能达成一致,那项目要么是意义不大,要么是忽悠的成分太大,肯定没有投资的必要,因为,一般来讲,同行领域专家争取外部资源会出奇的一致。

  非同行的专家对科学大工程的争论才有意义,最后能够发现真正值得支持的项目。科学界可能认为你研究的领域有意义,我研究的领域更有意义,更需要国家支持。非同行之间的科学意义或价值讨论要特别注意防止忽悠,你研究探索的潜在价值大,我预期的成果价值更大,把仅解决了个飞机的铆钉问题说成解决了整架飞机的问题屡见不鲜。把利用互联网共享数据说成发明了互联网,甚至扯上没有自己的领域就没有互联网等,显然有点夸大事实,其实就等于说没有冶金技术(任何已知技术)就没有互联网一样。

  基础研究可能是出于军事需要、企业需要、个人爱好、甚至政治需要,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谁需要谁出钱,不能是为满足科学家个人爱好而让纳税人出钱。如果是军事需要,那你就去说服军方给你出钱。您也可能说我这是研究人类共同的未来,对不起,人类共同的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很多,而且比你的研究更急迫的也很多,预期取得成果的概率也大得多。例如,攻克癌症、预防瘟疫、治理雾霾、气候变暖等等,远远比研究引力波急迫的多。

  如果靠政府投入,200亿美元的数目总应该给社会一个说法。经济学家、企业界人士可能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效益,项目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于基础科学领域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判断其投入产出效益,甚至难以估量其是否能持续发展,其主要依据可能还是同行领域科学家提出的预估成果,然后根据预期成果判断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其实,科学是探索,成果只能是预期,最终能否实现预期问号很大。最终判断大科学项目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投入,可能还是要政治家来判断。同样是200亿美元,政治家会比较投到不同行业领域的价值和急需程度,投到国防、农业、防灾、教育、外交等那个行业对国家更急需,更有利?试想,我们把200亿美元投入到大学,用于把高能物理学科办起来,培养和提高人才准备,是否比建一个对撞机装置更划算?(李志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