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二十九岁博士获聘教授具有导向意义

2019-10-10 科教新报

从南京农业大学29岁的女教授李姗,到北京大学29岁的女博导刘颖,再到华东交通大学29岁的男教授胡剑,一批年轻优秀的研究人才,通过人才成长途径而达到了人生的高度,释放出了重才爱才的导向价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

  因为一个特殊的身份,今年29岁的胡剑突然收获大量关注。在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成为该校首位90后教授。9月21日,华东交大官方网站发布文章介绍该校举办2019(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具体情况,其中明确介绍了学校引进胡剑的具体理由。文章称,论坛召开期间,胡剑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 “我校首位‘90后’教授胡剑博士,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又顺利成为省聘教授。”

  显然,能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周刊发文,成为胡剑获聘教授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华东交大惜才重才、爱才用才,不仅从行动上爱护,更从政策上保障:实行“年薪制”,在注重引育平衡的同时,保障人才薪酬与聘期同步;实施“塔青人才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聘期内不设定课题、文章、项目等具体考核要求,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大幅度提高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国家科技奖一、二等奖分别奖励200万元、120万元;在保持总体待遇全省高校领先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标准,对优秀博士,提供60万—80万元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引进3年内,直接享受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等;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提供不低于160万元的年薪;针对顶尖人才,设立 “人才特区”,一人一策;同时学校在平台、团队、家属、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加以侧重。(9月30日《北京青年报》)

  正常程序下,获聘教授要45岁以上,29岁就能获得这一资格属于特例。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都有着必然的因素。胡剑因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文章,科研业绩突出,而被作为优秀人才给予引进,作为华东交通大学首位90后教授,打破了学校的许多传统与惯例,于现实和长远都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其一,释放出唯成果而不唯资格的成长意义。作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以及其在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上所取得成果,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传统伦理上有“学有优者仕”,这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也是人才晋升和成长的正常途径。在学界自然也就应当有“研而优则授”的人才晋升通道,让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或研究型人才,能够有更高的学术待遇或学界职称,是对人才的尊重和善待,对激发人才干事创业会产生极强的驱动效应。

  其二,传递出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励志意义。人靠什么向上向前,获得超越于别人的荣誉、地位与名利,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与价值,靠的就是持之以恒和坚苦卓绝的奋斗。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投机取巧只能占一时之利。一个人只有埋首苦干,才能不断地升华自我并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奋斗的过程是艰辛的,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忍的意志、顽强的精神。

  其三,注解了成功是汗水浇注而成的价值意义。有人认为,别人能够成功要么是天才,要么家庭背景雄厚,要么利用了某种潜规则,恰恰忽略了别人所作的不懈努力。偏见化的成功观会导致畸形化的价值观,带来个人思想认知的偏差与行为的变异。于是怨天尤人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埋首苦干、实干和巧干的动力越来越弱。

  其四,表达出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的示范意义。一个人要成功,平台很重要。高校通过拔尖人才引进计划,通过薪酬激励、项目倾斜、晋升特惠、经费扶持等方式,在爱才和惜才的基础上,搭建用才的平台让优秀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更大成就,是高校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是建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的有效举措,值得同行借鉴与推广。

  从南京农业大学29岁的女教授李姗,到北京大学29岁的女博导刘颖,再到华东交通大学29岁的男教授胡剑,一批年轻优秀的研究人才,通过人才成长途径而达到了人生的高度,释放出了重才爱才的导向价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