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海外学者中国行

多元、诚意、人情味!上外第二届思索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召开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12-27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12月2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第二届思索国际青年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召开。

  12月2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的第二届思索国际青年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位优秀青年学者齐聚沪上参与此次盛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张静

  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静代表学校致辞。张静表示,上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建校70年来主动探索实践了从单语种到多语种、从多语种到多学科、从多学科到多语种+的三次转型。近年来学校立足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文科”建设,推进神经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研究。希望本次论坛以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研讨为契机,为海内外学者搭建全球性学术交流平台,也期待以交流促合作,热诚欢迎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上外,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学校也将努力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的环境。

上海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 朱晨光

  上海市教委人事处朱晨光副处长表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需要一流的国际化青年人才,此次论坛就是发现、遴选和培育人才的优质途径,也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上海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世界一流人才服务环境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市教委也将全力支持青年学者,为来沪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打造高校青年英才 “蓄水池”。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志文指出,当前正处于海归学者回国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时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规模扩招等机遇也伴随着海归人数与日俱增的竞争挑战,他呼吁青年人才及时把握机会,在上外与上海找到最佳发展平台。

上外人事处处长 梁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处长梁薇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人才人事政策,学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拓宽引才育才渠道,通过薪酬激励、服务保障、发展平台等举措,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助推人才快速前进,致力于创造更优渥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吸引杰出学者来校开创事业。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皮凡倩主持开幕式

  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易萍以及上外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开幕式。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皮凡倩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上外犹太研究所所长乔国强教授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俞祖成副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并真挚欢迎青年学者加入上外这样一个工作环境温暖、饱含人文关怀、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的大家庭。

上外犹太研究所所长 乔国强教授

  乔国强教授表示青年学者应该尊重自己、善待自己。既要做到客观真实认识自身又要回顾海外学习初衷,把自身优势融入当下国内环境,实现双赢;其次也应尊重别人,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实现真正价值。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俞祖成副教授

  俞祖成副教授表示,上外在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式的优秀的职业发展环境与全方位资源的支持。

  目前正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攻读学位的小赵博士表示,选择回国从教是看到了国内发展的优势以及国内高校的优势,一带一路的政策也为她的专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希望未来通过所学为学校、政府做出自己的知识贡献。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学的小邬博士表示,参与本次论坛让长期处于国外的他深刻了解了国内的就业与科研现状,以及上外对于科研人才的大力支持。

  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表示,举办此类青年人才论坛可以让青年学者与院系教师和代表面对面交流,增进双方了解,为高端人才就业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用人单位不出国门,挑选优秀海归博士提供便利。

  在首届论坛参会的70多名学者中,有30余名在论坛期间上外达成人才意向,截至目前其中已有15人通过人才引进或博士后的形式入职,其中有新进学者已依托上外申报市级重点项目、获得项目资助达百万,另有两位获得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的人才引进项目,在学校待遇基础上每人额外获得两年40万资助。

  本届论坛将持续3天,26日下午的学术报告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论坛,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为分论坛。据悉,第二届论坛于10月中旬正式启动,短短一个月内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近千余份青年学者报名,人数较上届增长近一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