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科技期刊:力争与国外权威期刊同质等效

2019-09-27 科技日报

现场专家表示,按照国际标准办刊,遵守学术伦理和道德,具有悠久的办刊历史,在学界、出版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是一本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具备的“素养”,最重要的是提升内容质量,做到与国外权威期刊同质等效。

  9月26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一流科技期刊、一流学会与一流学科建设”开展了专题讨论。

  今年8月,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曾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号角吹响后,国内科技期刊就此加快了探索步伐。

  现场专家表示,按照国际标准办刊,遵守学术伦理和道德,具有悠久的办刊历史,在学界、出版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是一本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具备的“素养”,最重要的是提升内容质量,做到与国外权威期刊同质等效。

  搭载“国际船只”才有“能见度”?

  从1951年《中国物理学报》刊登的,由邓稼先撰写的《关于氢二核之光致蜕变》,到1984年《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刊登过的我国“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的研究成果,再到《航空学报》2019年刊登的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撰写的《大型客机信息化研制支撑体系架构研究》……一批批足以铭刻在中国科技史上的科研文章发表于中文科技期刊,并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

  在20世纪,中文科技期刊曾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主阵地。然而近20年来,我国科学评价体系过分倚重SCI的科技评价导向,致使中文科技论文产出不断下降,英文论文中90%以上的优秀前沿科技成果刊载到国外科技期刊。

  据统计,近年我国国际SCI论文产出从2015年的29.68万篇,逐年增至2018年的41.8万篇,同时段产出占比也从16.3%上升到20.2%。相比较而言,同时段的中国国内核心论文产出从58.52万篇降到47.23万篇。

  “这与科研人员评职称、项目的需求虽然相契合,但造成国内对这些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难以及时了解,更谈不上吸收和利用。”《水产学报》主编、上海海洋大学原副校长黄硕琳认为,这也大大降低了国内科技期刊促进国内“科学交流”的功能。

  在黄硕琳看来,我国科技期刊的主体是中文科技期刊,占国内科技期刊的90%左右。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期刊质量、科研水平和应用研发水平,首先要大力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施普林格·自然、爱思唯尔等国际知名的科技刊物出版单位已然成熟的运营管理服务体系,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仍显僵化、缺乏竞争力,且每本期刊都有主管、主办与编辑出版等多个管理部门,客观上造成期刊的碎片化、孤立化发展,难以与集群化的国外出版机构竞争。

  “转变办刊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参与制定既适应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便留住优秀成果。”黄硕琳表示。

  借力“双一流”打造拳头产品

  根据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速建成一批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也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内容保障。

  “在各自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北京大学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浙江大学以人才为核心,二者都凸显了‘聚人’这一共性。”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中心主任张纯洁介绍说,体现在科技期刊方面,要求期刊负责人都应是活跃在某领域的一线领军型科研人员,能成为学校和学科发展的“高端智库”,可以通过召开编委会会议,为学科发展和未来趋势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出版社《纳米研究(英文)》编辑部主任任锦现场介绍道,基于清华大学拥有的大批纳米领域科研人才,创立于2008年的《纳米研究》,发表由清华大学学者撰写的高被引论文达到311篇,排名世界第六位。“可见一流学科建设和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难理解,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内容质量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优秀稿源,可谓影响科技期刊长远发展的基石。如何借力“双一流”建设促进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大飞跃?

  “‘双一流’建设将培养大批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学术梯队,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正是建设国内科技期刊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的‘拳头产品’。”黄硕琳对此表示,当前的双一流建设为中文期刊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应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政策、资金和人才的作用,对双一流建设取得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争取做到快发多发,提高国内科技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