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努力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20-10-16 北京日报

六十载立德树人初心不忘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肩

  研发大型薄壁壳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穿孔立焊专用焊接装备,成功完成“天宫一号”主结构的焊接制造;发明机器人关节RV减速器,改变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依赖外国进口的历史;在地震作用与场地稳定性评价、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新材料及结构新体系等领域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鸟巢、中国尊、新首钢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研制国内第一台峰值功率达1010W的皮秒激光器和第一台KHz全固态皮秒激光,应用于“北斗计划”卫星激光测距;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环境数值综合优化调控平台,为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9·3”阅兵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制定,北京及周边地区3次重污染红色预警实施效果评估及对策防治提供支撑;针对污水脱氮除磷开展系列研究,保障方庄、酒仙桥、高碑店等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为彻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作出积极贡献;扎根首都功能核心区,在院落公共空间提升、智慧胡同方面开展人本研究,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院,承接通州区乡镇总规划编制等一系列项目,完成通州、昌平、门头沟、密云、平谷等区110余个美丽乡村规划,在北京城市建设深刻转型中写下匠心独具的篇章……

  这些成果来自于一所北京市委、市政府创办的大学。在风雨弦歌的60年办学历程中,她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她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定位,将自身的改革发展与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同向同行、紧密相连;她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在创业中起步、在勤勉中发展、在创新中跨越,走出了一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她,就是位于北京东南四环的北京工业大学。

  忆往昔 艰苦卓绝谱华章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同志提出不仅要把首都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还要建设成“高、精、尖”的工业生产基地。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心创办一所世界一流、万人规模的工业大学,为北京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1959年,这所承载着首都北京深深寄托的高等学府——北京工业大学(简称:北工大)获批建设。1960年9月3日,首批招收的1085名学生正式开学上课。

  “一眼望穿”的校园,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教师在里面集体备课,教职工自己动手修路建房、制作教具,师生自带马扎参加全校大会……北工大校史馆里陈列的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在三年困难时期北工大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建校伊始,北工大人就胸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首都建设服务”办学之志,设立了机械制造、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五个系共16个专业。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试行半工半读的“前三后二”教育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好理论基础,后两年深入工厂企业边学习边参加生产劳动,最后半年进行“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奠定了北工大探求真知灼见、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特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当时北京高校毕业设计成果展览会上,北工大展出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仅次于清华和北航。“北工大就是在当时困难和简陋的条件下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使我们受到了完整的、几乎没有缺憾的大学教育。这个教育体系对我们的一生最重大的影响,就是给予我们严格的工程师训练,培养了我们工程师的品行、工程师的性格和工程师的思维。”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级校友张在明曾这样深情追忆道。

  建校之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先后划转至北工大,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计算机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相继并入。北工大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渐提升,1981年成为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从“真刀真枪”毕业设计打下扎实办学基础,到十年特殊时期后全力解决人才断档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推进产学合作办学,到世纪之交提出“实践教学一条线”理念;从“十一五”深化实施“质量工程”“创新工程”,到近年来推动设置创新学分,建立“樊恭烋荣誉学院”……在一个甲子的办学历程中,北工大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闪耀着又红又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通过六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学校逐步凝聚育人共识,构建起具有北工大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批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在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上一举荣获22项成果奖,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TP801单板机,“国之所需,吾志所向”,成为每一个北工大人的质朴追求。

  建校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万余人成长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有一批批青年学子奔赴基层、奔赴边远地区奉献青春力量,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立德树人、爱国荣校,这是融入到北工大人血液中的基因。”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说,“时代在变,我们立德树人的初心不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北工大人要坚定地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看今朝 勇立潮头创一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北工大紧紧抓住199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2008年承办北京奥运会赛事、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三大机遇,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三大重要转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

  “对于北工大的定位,我们从区域、学科、层次三个方面入手,最终得出这样一个清晰的结论:北工大不仅要建设成为北京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满足北京市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而且要建设成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研开发基地,这些恰恰是北工大这所市属高校最突出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左铁镛曾这样擘画着北工大的发展。

  从2003年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2011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到2017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每一代北工大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在2060年建校100周年时将学校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北工大人的百年梦想和新的共同追求。

  “书声满园求日新,桃李成蹊工大情。连天号角声声起,甘做精卫征新程。”这是北工大信息学部教授左国玉创作的一首“打油诗”,也是他从教多年的真实写照。“培养学生是需要花费心思的。一名称职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质,并能正确引导、激励,有时可能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便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校不断丰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内涵,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让“三全育人”落地落细。近年来,北工大学子在众多国内外科技赛事中频频折桂,项目的切入点无一例外都是从服务国家和首都需求、人民和社会需要出发。2019年学校首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实现了市属高校在该项赛事上捧杯“零”的突破。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北工大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门口,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生命学部教授彭永臻正快步边走边询问着学生:“方庄污水处理厂实验怎么样?”“去济南的时间定了吗?”“你的论文我看完了”……一时间,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动了起来。与共和国同龄的彭永臻一直致力于让“污水还清”,今年国庆节他依然忙碌着。“中秋又逢国庆,双节巧遇,让我不禁想起1985年的情景。当时我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中秋节和国庆节也很近,但我没有回国。那时的中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科技报国是每个海外学子心中的理想,大家都夜以继日地刻苦拼搏,希望早日报效祖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彭永臻一直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污水脱氮除磷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学生不能回到学校,但彭永臻一直鼓励大家利用这段时间沉下心来,不能耽误科研。仅2020年1月至7月15日,他与学生就共同发表了36篇SCI论文,其中35篇为JCR一区的高水平论文。

  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高度重视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2013年11月,创新性地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通过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青年教师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学员坚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就像播撒在校园的火种,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

  同时,学校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迈出积极步伐,先后实现了内部培养产生院士的重大突破和市属高校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我还是副教授的时候通过学校人事改革政策高聘到教授岗,入选学校‘京华人才’并评上了博导,让我后续发展动力强劲,这样的激励政策对我此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刚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城市建设学部青年教师路德春在回顾自身成长经历时这样讲道。

  展未来 风华正茂再起航

  2018年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召开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宏观引导,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逐一研究并明确市属高校办学定位,支持市属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技能型大学。作为市属高校中唯一同时进入“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大学,北工大被确定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今年5月12日,市委书记蔡奇到校督促指导巡视整改工作,强调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努力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大学的期望,也

  是首都人民对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高等教育的需求,更是站在建校60年新起点上北京工业大学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在“双一流”建设的牵引下,北工大构建了“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同时围绕提升学术治理能力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是建立以质量和分类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标准,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水平、对本岗位工作提升的贡献度、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领域重要问题的影响力;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建设,提升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制定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架构,促进学术自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介绍道。

  2016年以来的北工大学部制改革也给学校办学注入了新活力,先后探索成立的信息学部、文法学部、城市建设学部、材料与制造学部、环境与生命学部、理学部等6个学部,使学校的二级教学科研结构由34个调整为16个。“这些改革通过优化存量调整带动增量创新,改变了以往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扩大了我们二级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也考验了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的智慧和担当,使‘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的转变真正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环境与生命学部主任李建荣对此深有体会。

  通过学部制改革和虚实结合的科研平台建设,学校“一流工科、优势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艺术”的学科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有8个学科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有5个学科进入ESI前1%。

  “2020年是学校建校60周年,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之年,是学科建设接受‘检阅’之年。”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柳贡慧在回顾今年9月召开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时讲道,“由10位院士组成的专家评议组一致认为我们的建设思路清晰,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完成了建设周期任务,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学科专业的整体谋划,遴选储备一批学科,构建以一流学科带动整体发展的良好学术生态体系。”北工大人已将学科布局的眼光投向了更加长远的未来。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下一步,学校党委将充分发挥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

  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面向‘十四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和巩固现有成果,破解分类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北京工业大学全面建成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双一流’建设交出合格答卷。”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这样展望。

  甲子的北工大,正青春的北工大,在回望中积蓄更为磅礴的奋进力量,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扬帆起航。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