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别人家的校友 兰大喜获1.25亿捐款
2019-07-11 麦可思研究

  7月8日,兰州大学归来忆芳华——隆基·兰大校友讲述会暨捐赠仪式在城关校区逸夫生物楼国锠报告厅举行。隆基·兰大校友与校内师生共同讲述了“兰大情怀”“物理现象”和“隆基担当”,并捐赠1.25亿元,用于支持母校教育事业发展。这是兰州大学截至目前接受的数额最大的一笔校友捐赠。

▲捐赠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官网

  《福布斯》中文杂志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家和企业对高校的捐赠日益增多成为近几年慈善捐赠的一个趋势。

  翻看中国大学的“成长史”,捐赠的身影不在少数。

  别人家的校友捐赠

  李彦宏捐赠6.6亿给北大

  2018年4月28日,为庆祝北大建校120周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先生携夫人马东敏博士重返母校北京大学,宣布将与百度公司一起,向北京大学捐赠6.6亿人民币(含部分等值资产),联合成立“北大百度基金”,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电子科大神秘校友3亿捐建一座楼

  在电子科技大学61周年校庆之际,有神秘校友送上“豪礼”——一座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价值超3亿元的宏伟建筑。2017年9月28日,楼宇捐赠仪式在清水河校区举行,但神秘捐建校友本人并未出席,而是委托其恩师李智渊教授代其出席。该楼宇预计将在3年内完工。

  马云捐资1亿元设立教育基金

  2015年,107周年校庆的杭州师范大学收到迄今最大的单笔捐赠:该校88届毕业生马云回到母校,捐赠1亿元人民币,设立“杭州师范大学马云教育基金”。主要用于资助教育研究与教育创新,探索中国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并树立师范教育典范。如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学术资助、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教师教育平台建设等项目。

  功成名就之后,捐赠母校的还不少。目前为止,中国高校最高的单笔捐款来自浙江大学校友企业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7年5月3日,该公司与浙江大学签约,正式宣布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校友单笔捐款,年年推高,所以现在的校友捐赠,指不定什么时候又被刷新捐赠纪录。

  校友捐赠很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获得校友捐赠的资金数额正在快速增加,甚至逐渐成为一些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仅看这几年的发展速度,这些数字无疑是惊人的,惊人到很多公众和媒体关注着数字的本身,忽略校友捐赠的意义。

  从世界名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无一不与其校友长期、稳定的捐赠有关。很多欧美高校非常重视校友的开发,会与校友保持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在国外,校友捐赠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甚至在国外的一些大学,捐赠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

  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来源超过了学费的总额。校友捐赠被看作是彰显其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已经成为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办学水平、校长工作成效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准。

  中国高校自然也不会太过例外。我们都知道,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经费越多的大学发展速度也越快,例如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每年经费支出超过百亿。而校友捐赠不仅可以改善高校财务状况,为学校和教学投入提供充分的财务保障,还有助于为高校长期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的自由环境,间接提升学校的实力和声誉。所以,校友的捐赠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关:国内高校如何吸引校友捐赠

  为了加强校友与母校间的情感联系,方便向校友进行募款,不少国外高校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处理校友事务,通过多种渠道和校友“攀交情”。

  卡尔顿学院强调整体的价值,重视志愿者工作。校方认为校友不希望在得到需要募捐的消息后,只是直接进行捐赠,更希望参与到整个募捐的活动中来。因此,该学院会在每年的一月份举办“卡尔顿志愿者”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校友向他们募捐,并使用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出邀请函,希望校友能返校参与整个活动。对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与募捐者以感谢信的方式表示感谢。

  圣十字学院则从年轻校友处寻找突破口。年轻校友,尤其是那些刚毕业的校友对母校还有许多的依恋。圣十字学院利用这一点,经常与年轻的校友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年轻人热衷使用网络,校方就开通在线捐赠,学校也不介意捐赠金额的多少,促使网络小额捐赠越来越多,几乎一半以上校友进行了捐赠,提高了捐赠率。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一个募捐团队便通过社交媒体和校友“攀交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唤醒校友对母校美好事物的回忆,向其推送关于母校的一切,比如发布学生在食堂用餐、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照片,上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视频……经过两三个月的活动,有35%的校友参与到捐赠中来,共获得22万欧元的捐赠,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捐赠额。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