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你献才献智 我倾力倾情
2020-11-18 刘春霞

 

  青岛农业大学在 70 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倾力倾情打好吸引、培育、留住、用好人才组合拳,人才聚集效应和人才作用凸显,高光频现,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探索评价机制,保证人才发展有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70 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的人才观念从模糊到清晰到明确,人才评价机制从无到有到科学系统,人才工作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的口碑就是农业大学人才最好的评价标准,学校当年涌现出“胶东第一剪刀”戚其家教授、“山楂大王”迟焕吉副教授等一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农业人才,他们把课堂搬到田野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通俗朴实的语言、娴熟高超的技术让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以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提高了学校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的贡献度。

  进入九十年代,人才评价开始以学历、论文、项目等为标准,学术能力逐步纳入人才考察范围。2007 年,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大学制度改革开始在青岛农业大学推行,职称评审量化赋分制度落地实施,聘期考核制度、科研教研奖励政策、引进人才激励政策、在职人才培养提升制度和人才工程制度相继出台,并在实施过程中趋向科学合理,从单一的量化评价到定性定量相结合,从一套赋分体系到分类分学科评价,从单纯以 SCI论英雄到看师德看综合素质,从以科研为重到更加注重一线教学,从面面俱到到重点突出的“代表性成果”,从简单的“一刀切”到面向取得突出业绩及学科发展急需人才的免评价制度和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了引进人才层次待遇由人才学术能力和潜力说了算、人才拿到什么样的薪酬由人才贡献说了算、人才晋职晋级由人才个人职业定位说了算的良性机制,不仅使学校汇聚了一批批高层次人才,更有效调动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成果积累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得到更好体现。

  构建制度体系,保证人才评价有尺度

  科学有效、相互支撑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对激励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引导人才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先后出台《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1361人才工程”管理办法》《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的暂行规定》《高层次专家发放岗位津贴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措施,在人才引进、人才发展、人才保障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引进人才标准条件、层次待遇、程序要求更加清晰明确。以制度为保障,在人才引进与稳定工作中,各部门协调联动,从人力、物力方面全力配合,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同时,对于现有人才的岗位标准、评聘办法和分配原则同样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全部人才发展有目标、成长有路径、价值有体现。目前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 833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1139 人,拥有双聘院士 7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国家级人才 71 人,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 2 人,泰山学者等省级人才系列人才179 人,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改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实行“一事一议”,保证想干事的有机会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变成冷冰冰的框框,就会失去生命力。为此,学校实行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时刻关注人才发展,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对于学科建设急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实行“一事一议”,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他们干得放心、过得舒心。2006 年,研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的沈伟博士从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被学校引进,当年即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年破格从讲师直接聘为教授。目前,沈伟教授已成长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3 年从美国迈阿密大学回国的梁文星博士直接被学校聘为教授,当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7 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一流青年学者入校直聘为教授并获得团队实验室支持的有 36 人,他们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影响和带动了本专业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人才工作一定要讲信誉,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不只兑现,还要全方位做好服务。”这是校党委书记李宝笃对学校人才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随着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学校办公用房、实验平台日趋紧张,全校上下千方百计为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在实验平台改造建设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李宝笃书记的身影,他亲自督办实验室建设进度,过问合同兑现情况。“招揽最好的人才,并让他们快乐工作。”植物病理学科褚栋教授被引进后,在他的协调督办下,不到 3 个月就开始了研究工作。宋希云校长也经常协调人才政策落地情况,在全校上下一以贯之的倾力倾情支持下,才使得人才能够迅速投入工作、融入学校、发挥作用。

  设定多元化目标,保证能干事的有舞台

  人才评价首先评价“人”,其次界定“才”。目标设定的好,“人”的元素就会转化为“人才”。为了让全体教师都能找准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人尽其才、人人成才,学校在正常职称评审、分级聘任的基础上,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教学型教授评聘管理暂行办法》《推广教授评聘管理暂行办法》,并在青岛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与岗位聘用实施办法》《聘期岗位考核办法》中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使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和优势,准确定位、各建功业。

  姜卓俊教授致力于草莓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30 多年,为我国草莓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草莓教授”,但专科学历阻断了其晋升教授的步伐。2012 年,学校根据他在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中的杰出表现,聘其为推广教授。这一做法极大促进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姜卓俊教授更加全身心投入到草莓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想方设法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使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先后从国内外聘请 7 位在各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学院院长,同时根据人才实际发展情况和个人特点,选聘 40多位高层次人才担任学院副院长或团队负责人,引进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理念,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激励优先发展,保证干成事的有价值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做到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价值优先体现。青岛校区建设以来,在学校一度办学经费紧张、全校上下节减开支的情况下,学校优先保障人才投入,大胆实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将优惠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拉开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别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岗位工资制,不同层次人才给予 10 万 -400 万元不等的住房补贴、3 万 -1500 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费、仪器设备费等 ;对于在科研、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进入人才工程的各层次人才,给予每年 1.8 万 -300 万元不等的人才津贴。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还专门设置突出贡献奖。2019 年引进的陈景堂教授的话代表了广大青农人才的心声 :“在这样敢于打破常规用人、甘于为人才服务的学校里,我们觉得有干劲,更有奔头!”

  科学系统的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数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一是学科发展水平突飞猛进。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三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两个学科被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在 2019 年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居内地高校第 110 位,在由软科发布的 2019 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上榜 7 个学科。二是科研水平整体实力极大提升。近 3 年,学校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 102 项,其中 40 项省部级以上成果,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山东省属高校位居前列。连续 8年年增科研经费超过 1 亿元,在 2017 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校科技经费排名中居第 161 位。三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 3 年,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个、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7 项,学校教师在省部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 82 项,指导学生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155 项,获国家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 317 项。四是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学校服务区域实现山东省全覆盖,并延伸到新疆、海南等 20 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等 18 个区域性研发中心、21 个特色产业基地,100 余项技术和品种被国家和省市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实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 500 余项,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科技扶贫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 年,学校作为地方院校代表在教育部主办的教育扶贫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

  你献才献智,我倾力倾情。“大人才观”时代,青岛农业大学将以科学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保障,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为导向,结合学校发展定位,精准引才,精心育才,大胆用才,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工作环境,实现人才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