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杨振宁忆先生叶企孙:对清华有相当大影响,但为人低调不显露

2018-07-17 澎湃新闻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学最主要奠基人之一叶企孙在上海出生。他先后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培养了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等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7月16日,清华大学物理系举办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 澎湃新闻记者 廖瑾 图

  1898年7月16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学最主要奠基人之一叶企孙在上海出生。他先后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培养了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等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7月16日,清华大学物理系举办的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回忆,在清华园初见叶企孙时,虽不相熟,但深感其为人低调。后来到抗战时期,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继续学业,叶企孙为其等一众学生亲授大三热力学。

  忆先生:低调、爱学生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我印象中的叶先生,对于系和学校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他不大显露出来,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杨振宁说道,遗憾的是,1971年他从美国回来听说了叶企孙遭遇动乱,被特务打击和监视。之后直至1977年叶企孙因病去世,杨振宁再无缘与恩师见面。

  虽先生已逝,但思想不灭。理论物理学家,1982年清华物理系复系之后的首位系主任张礼告诉澎湃新闻叶企孙的育人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意义重大。

  “他强调重质不重量,实验理论并重,爱学生,这三条尤其对物理系缺一不可,是基础。”张礼说,“爱学生到什么程度?叶先生教电磁学时,他一直保留一份李政道先生当时考的电磁学卷子。”从教71年,93岁高龄的张礼如今仍坚守讲台,他说,教书育人要老老实实按照叶先生的思想来办,必须要对学生负责。

  关于试卷的故事,在《叶企孙文存》序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道出了背后更多的情深意切。他回忆,在1946年离开祖国后,再也未能见到叶先生。直到1993年,叶先生的亲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三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有叶先生批改的分数:“李政道:58+25=83”,师生情缘再次联结。

  “这份试卷叶先生一直存藏着,直到含冤去世十六年后才被发现。”李政道写道,“当叶先生的侄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叶铭汉院士把这个半个世纪前的试卷给我看时,我百感交集。叶企孙先生的慈爱师容,如在目前。”

  广延良师,无门第之见

  叶企孙之侄叶铭汉回忆称,除了爱学生,在跟随叔父的岁月里,他还看到了叔父对于教师人才的极大尊重与自谦自让。

  “当初清华(物理系)刚办的时候,现在看来也可怜得很,大学一年级招了四个学生,二年级招了一个学生,三年级招了三个学生,这三年课程都是我叔父一个人教的。叔父认为老师是院系的灵魂,一定要请到合适的老师。”叶铭汉在纪念会上说,自1926年物理系创办起,三年里,叶企孙四处请人,终于在1928年觅得当时在南京大学教书的吴有训。

  为给良师提供最好的待遇,叶企孙把吴先生工资定得比他高,甚至辞去了系主任和院长职位,让吴有训全权管理。

  除此之外,叶企孙还慧眼识珠。清华大学一名没有学历的普通工人阎裕昌,就因超强的动手能力被叶企孙安排当了物理系实验员。而且他还让学生们都称呼阎裕昌为“先生”——“当时清华一般的学生管老师、管教授都叫先生,叶先生就告诉学生,你们要叫阎先生,他把阎裕昌先生的位子跟教授们放在一起。”张礼说。

  “他对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很关心、体贴。清华不是一支队伍撑起来的,而是多支队伍共同努力,才能把清华建设好。” 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在会上感慨,如今清华大学继承发展叶企孙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作风,把“厚基础”3字扩展为“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9字,薪火相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