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服务国家战略 讲好中国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已经向上申报的三个语种顺利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所教授的语种将突破100个,不但全面覆盖所有的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拥有语种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而带动这波操作的,正是北外的校长—彭龙,一位经济学教授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

  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已经向上申报的三个语种顺利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所教授的语种将突破100个,不但全面覆盖所有的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拥有语种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而带动这波操作的,正是北外的校长—彭龙,一位经济学教授。

  这位跨界的校长同样带动的还有北外“外语+”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浪潮,更多的经贸、法律、金融、新闻等领域的人才都获得了熟练外语的加持而变成内外兼修的涉外高素质人才。在更深入的交流过后,他那身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感更是深深打动了我。此次,就让我们走近彭龙和他掌舵的北外。

 

  开设语种世界最多,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官方语言

  陈志文:开始我想先问彭校长一个小问题,您了解为什么北外、人大、北理工、民大都连在一起,而不是在学院路吗?

  彭龙:因为这几所学校很有渊源,都是从延安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志文:如果让你介绍北外,您如何介绍?北外的特色是什么?

  彭龙:北外最典型的标志是他的红色印记,它1941年在延安诞生,一开始是一所俄文学校,后来也开始教英文,当时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我党早期的对外交往,同时那时已经开始隐隐的意识到,办这所大学是要为成立的新中国培养涉外的干部,服务于国家更大范围和更有深度的对外交往的迫切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了我们学校先天的基因。北外发展了这么多年,很多战略决策可能要讨论很长时间,但只要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和发展国家急需的学科,就很容易达成共识,这也是我们语种建设迅速并且卓有成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定位很清晰,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外交、外事人才。

  从最早延安时期的只有俄语、英语两大语种到十八大以来开始筹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有语种,至今我们已经拥有了98个语种,毫不谦虚的讲,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北外都是开设语种最多的大学之一。在 2017年公布的《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两门学科全球排名均为 51-100,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全球排名201-250,居国内外语外贸类大学之首。

  我们已经向党中央、教育部承诺,到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种超过100种,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今年北外已经向教育部申报了三个非洲国家的语种,如果成行,我们就达到了这个目标。

  陈志文:通过您刚才的叙述,我能够非常强烈的感觉红色基因在北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外会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战略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和语种的调整和扩展,可以说这是北外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

  现在高校发展讲有所为有所不为,北外在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前提下已经拥有了最全的语种,但这也引出一个从九十年代起就开始讨论的小语种存活的问题,您觉得现在这个问题还是问题吗?

  彭龙: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的确认为,对外交往有像英语等几个大语种就可以了。但后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一些国家特别是领土面积很小的国家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在很多国际交往的场合,他们都有意识的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进行交往,甚至像跟印度这样的大国的官方交流,他们都不用英语而开始用印第语,这时候,小语种的建设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小语种的人才培养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语言的交流方面,关键在于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我们与这些国家进行语言交流只是第一步,还要加强对这些国家的研究。我们很多企业在不少小国家交流、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个国家基本的政治、历史、文化了解的都很少,也没有现成的资料,这方面小语种人才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陈志文:跟国家的宏观决策也有很大关系。

  彭龙:所以我们北外就主动请缨,要把这个语种做到全面覆盖,同时根据中央的要求,我们也做到国别研究的全覆盖,近几年我们开始很多对象国的研究。比如我们现在有希腊研究,并专门成立希腊研究中心,去年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希腊总理到中国来访问并为我们希腊研究中心揭牌。还有尼泊尔总理也来为我们的尼泊尔中心揭牌……未来我们争取做到跟所有国家开设研究中心。

  陈志文:总结来说,就是小语种学科并非不存在生存问题,但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紧扣着国家的发展需求,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彭龙:小语种的发展生存问题历来有之,但语种建设和国别研究的培养成本很高,并不是需要的时候想要有就有,而是要着眼于为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当然我们也在思考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任何一个学生进入北外,不管他学什么专业什么语种,我们都要加强他的通识教育。现在我们提出英文教学不断线,即首先要熟练的使用英文,同时要掌握非常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另外我们鼓励所有的院系、所有的同学要选修一门专业,人文学科或者社会科学的学科。比如说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

  陈志文:你刚才说的我很赞同,因为传统将外语学习定位于文学层面,也就是成为语言方面的专家。但实际上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可能都是做文学研究的。北外应该特别强调学科交叉,外语只是特色,这是否也是北外的一个发展方向?

  彭龙:我们将建设一批反映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的高水平专业课程。突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研究,完善学生多元知识结构,那就是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高水平的、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北外为此将使用“非通用语+通用语+专业方向”和“非通用语(小)+非通用语(中)+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战略亟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陈志文:说到这里,我对北外的形象非常的清晰了,一个是外语语种最大化、全覆盖,第二个是人才的培养上交叉型,语言是我们重要的抓手,我们会结合语言培养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立志成为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陈志文:与高校领导交流,“双一流”是不得不说的话题,您是如何评价“双一流”,北外在这里边的一个机会是什么?

  彭龙: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势在必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当然,中国高校的发展绝不是要迎合国外某些评价指标,成为西方体系下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是要突出中国特色。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兼具中国情怀。只有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许,才能称得上真正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一流学科的支撑,优势学科的质量也越来越成为决定一所大学优劣的核心素养,对于北外来说,不可能每个学科都好,但我们要把我们最优势并且重点打造的语言文学学科以及其中派生出的国别研究、全球治理变成世界一流学科,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机遇。

  陈志文:这也是北外的特色。

  彭龙:北外责无旁贷,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学校目前看来有我们这么多语种、这么多国别研究,这么多研究中心,如果我们把内功练好了,打造好了,北外将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不断突破人才瓶颈,有计划地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陈志文:说到这里其实可以谈一下我的另一个问题了,目前我们国家专门的外语院校很多,还有好的综合性大学的外语系,比如北大外语系,从这种宏观的维度来看,您是如何思考北外的发展定位的?

  彭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北外要成为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所高校,所以我们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急需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同时我们研究和传播中外的优秀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学校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要使命,承办 23 所海外孔子学院,持续发挥沟通中外文明、传播中国文化的辐射网络作用。利用语言优势,作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研究者、译介者和传播者,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我们要把北外建设成为优秀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另外,我们还要成为服务国家全球发展的智库性大学,对整个学校的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的全球发展和国家战略。

  总之,北外将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目标,培养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致力于成为引领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高地、国家多语种建设和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基地、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型智库、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陈志文:基于你刚才讲的定位发展,战略方向,再结合时下的“双一流”,学校有什么具体的考虑。

  彭龙:高等外语教育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历史责任。

  我们学校的英语称谓是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引申开去就是要保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我们要真正做好国别研究,因此一定要把这个学校做成一个特色非常鲜明,能够服务国家对外交往,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文交流的大学。

  作为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北外成立了北外学院和国际组织学院。北外学院的命名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做法,以大学名称直接命名本科生学院,意在构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学校将选拔英语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北外学院,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外语专业教育,学生在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学习另一门外语(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或一门非通用语)。在高年级,学生可根据意愿选修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国际法、国际传播、区域研究、世界文明与文化等方向的课程。

  国际组织学院则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两种以上联合国工作语言,具有出色专业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组织人才。未来,国际组织学院将成为集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和人才推送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型平台。

  北外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吸引一批大师级的学者和老师

  陈志文:我昨天看了学校的网站,首页上最突出的就是处于顶部位置关于人才的板块,下面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事招聘内容,现在对人才的描述很多,尤其是“双一流”启动后,客观上掀起一场人才大战,那么咱们在人才战略上有什么样的考虑?

  彭龙:其实北外历届领导班子对人才都非常重视,尤其近几年我们发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种战略要全部覆盖,国别研究全部覆盖,并且要做成最好的大学之一,要能把最好的学生吸引到北外来,学校上下的核心共识就是:对于北外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吸引一批大师级的学者和老师,注意这里不是引进几个,而是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学者和老师。

  提升成为一所最优秀的大学有很多种因素,我认为,第一要拥有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和老师。第二,一个大学要自觉地形成对于学术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还有对教师的重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样一个氛围。但是要创建这种氛围,这个大学就要尊重规则,这也是能否引进优秀人才的关键。

  另外还有一个要点是,它应该有一个很棒的校园,让人一进来就让人觉得与众不同。我现在研究世界上很多好大学,发现没有哪一个世界顶级大学他的校园是糟糕的,即使面积很小依然很有特色。我们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北外的面积也不大,但是海内外的学生、家长都觉得我们改造后的东院非常精致,西院现在正在进行改造,我们必须把北外每栋房子都变成优秀的建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外国语大学,他的校园本身就应该是与众不同的。

  陈志文:这些对于引才都至关重要,否则吸引来也会走,留不住。

  彭龙:实际上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核或者说核心价值,北外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红色基因,我们服务国家战略这种自觉性都是非常先进的,加上我们现在对发展的思考和敏锐要结合进来,形成北外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核。

  陈志文:换句话讲,内功练好就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吸引人才,同时还能留住人才,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彭龙:您说的很对,所以我们常年通过网站引进人才,包括把自己的好学生留下来,为此我们花大力气培养他。我们这几年加强跟国外顶级大学的交往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觉得要把北外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送到世界各地的好大学去开阔视野。

  当然这种视野的开阔本身也是交叉的,比如你是学波兰语的,你也应该找机会到美国和英国的好大学去学习进修,如果你是学英文的,你也不一定总是要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去,其他国家好的学校也要去看看。通过这种国际交往,我们的资源更丰富了,很多校友都回来了,视野已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

  陈志文:同时我们也没有放松对校外人才的引进。

  彭龙:没错,如果你这些年关注我们的人才招聘,会发现我们实际上一年365天24小时都在引进人才,凡是优秀人才愿意到这来,我们随时可以启动引进程序。

  陈志文:我们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一直致力于外联英才,内接名校,在我们的平台上也活跃着很多的海内外学者,请您代表北外对他们说些什么吧。

  彭龙:所有大学的关注,都会很关注过去,也关注现在,但是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更应该更好的关注未来,关注这个学校的未来,也关注这个社会的未来,人类发展的未来,我认为这才是一个优秀大学特别需要思考的,北外无疑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我特别希望北外能够得到一些非常优秀的人的关注,北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很有前途的大学,而且在促进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上,它将来会让你刮目相看。我希望来自海内外的优秀学者能够加盟北外,也希望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的渠道能够帮我们获得更多学者的关注。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